伊莉討論區

標題: 普洱茶中的黑金子L-EGCG趣談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golden439    時間: 2023-9-8 06:37 PM     標題: 普洱茶中的黑金子L-EGCG趣談

近幾年,凡是關注抗癌食品的人,一定知道L-EGCG。因為有關EGCG的研究已經從抗氧化研究向預防重大疾病的領域擴展,特別是當美國、德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率先生產與銷售以EGCG為主要原料的沖劑與片劑時,中國也將L - EGCG正式納入了“新食品原料目錄”(舊稱“新資源食品”)。

那麼,L-EGCG到底是什麼?它來自哪裡呢?
其實,L-EGCG並不神秘,它來源於茶葉,是茶葉中兒茶素的一種,中文全稱為“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”,英文:Epigallocatechin gallate,簡稱EGCG。
因為EGCG屬於左旋體的兒茶素,均為L構型(右旋體的兒茶素為D構型),所以為了更明確區別,文字表述方式用“L-”做標記,既表明它是左旋體,又代表L構型。因此,本文探討的是L-EGCG。

是不是只要我們喝茶,就能夠攝取茶葉中含有的L-EGCG呢?
答案:是!也不全是!
第一,就茶葉而言,幾乎所有的茶葉鮮葉中都含有L-EGCG,但L-EGCG含量最高的是雲南大葉種茶(72.83mg/g幹量)。而雲南大葉種茶內含的L-EGCG也因每年季節不同含量而不同,其最高值則是出現在夏季(99.93mg/g幹量)。同時,這一現像也存在於中小葉種身上,即春季含量最低、夏季最高、秋茶次之。
第二,就單株茶樹而言,頂端第一葉和第二葉L-EGCG含量最高,因為在這個時期,L-EGCG與其他多酚類物質共同承擔起“遞氫作用”,有利於茶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。而細小的芽頭、老葉、莖、根,其兒茶素含量逐級遞減,其中茶樹根部含量最低,只有非脂型兒茶素的L-EC與DL-C。我們日常飲茶偏愛春茶,香氣飄揚,不喜歡夏茶,有苦澀味,而這個苦澀味很大程度是因為脂型兒茶素造成;

第三,傳統的製茶過程中存在一種特殊的“水解作用”,使脂型兒茶素轉變為簡單兒茶素,脂型兒茶素原來的苦澀味開始向醇和滋味轉化。這種生化現象存在於所有的茶類。以普洱熟茶與紅茶為例,成品茶葉中的茶黃素、茶紅素、茶褐素的生成,其來源都是由含有兒茶素為主的多酚類物質氧化縮合而成,也是多酚類物質的衍生物。在這個過程中,L-EGCG逐漸衰減,直到消耗殆盡。新製成的普洱茶(生茶),能檢測出L-EGCG,但也因“揉捻”與“曬青”工藝使L-EGCG含量與新採摘的鮮葉相比,含量大幅降低。至於綠茶,雖然沒有茶紅素、茶褐素的生成,但它自身所含L-EGCG就很少,再加上製茶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“水解作用”,使其在生成少量的茶黃素過程中,L-EGCG也存量極少。因此,通過沖飲傳統茶葉的方式來補充L-EGCG,未必如願,也不太可能。
這裡需要澄清一個問題,我們上述的討論,並不是要否定傳統茶葉和傳統的製茶方法。因為傳統茶葉是作為飲品,是以感官審評為標準的,它更多地註重“味、香、色、形”,是茶葉多種物質共同產生的對人體的保健功能。

就L-EGCG而言,先是抗氧化,然後是降血脂,近十幾年來又有諸多抗癌論文的發表,科學家似乎遇到了一個“金礦”。這個來自於茶葉的物質,成為藥學界公認的“茶中金子”。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,這些研究,包括研究的成果,並沒有將其納入“藥品”的範疇,而是仍然將它歸屬於食品,但是已經脫離了傳統“茶”的屬性,屬於保健食品。它的生物學的意義更多地側重於預防和保健功能上。
中華民族的祖先憑藉他們獨有的智慧發現了茶,使茶成為我們源遠流長的最佳飲品。現在,我們又通過現代科技使茶中最可貴的物質之一——L-EGCG得以盡量保留,使其原生的動能為我們的健康承擔更多的保障。之所以我們將高含量的L-EGCG稱為普洱茶黑金子,是因為發酵後產品呈褐紫色,故稱黑金子,是茶中黃金之意。




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(http://www06.eyny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